另外,平心把《易经》看作是一部以谐讔文体写成的特殊史书。
物与道、有与无,这两组关系并不能等量齐观。(21) 牟宗三:《才性与玄理》,桂林: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6年,第318页。
一个有的世界无法建立在有的基础之上,而是从无开始的。无而有,有而无,故老子称有无相生。其次以为有封焉,而未始有是非也。崔大华:《庄学研究》,北京:人民出版社,1992年。其次以为有物矣,而未始有封也。
无乃是无形的或隐藏的存在,有不过是有形的或可见的存在,无和有的区分是存在内部的区分,不是存在和非存在的区分。书中此例甚多,不一一列举。关于《周易》的哲学,学者普遍认为《易经》中包含有自发的辩证法思想,但《易经》哲学的性质是唯心主义的还是原始朴素唯物主义的,论者的分歧比较大。
这构成了中国本世纪易学研究的基本发展线索。唐明邦指出:在中国古代,天文借象数显示星移斗转,地理借象数标志分野坐标系统,历法、物候借象数描述阴阳变化节律,针灸、气功借象数总括天人统一节度,而音乐则借象数表征律吕损益法则。高亨、冯友兰、朱谦之、李景春、任继愈、繁星等人均不否认孔子研究过《周易》,但又都同时认为孔子不是《易传》的直接作者,此书亦不出于一人之手,各篇的完成时期也不一样。而王明、刘泽华则认为它是宗教迷信的唯心主义。
但相对于二千年丰富的易学发展史,这种研究还相当薄弱,尚须作出更大的努力。前者乃考证先秦易学之专书,论及伏羲、神农、黄帝、尧、舜、夏、商、周之易学盖观,及其发展之详情。
心所未安,不肯苟下一字。这部分人成分比较复杂,既有逊清遗老,又有辛亥斗士。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客观对象,用近代科学方法,从哲学的、文学的、历史的、考古的、科学的……视角,对其进行多学科、多角度、多层面的探讨。朱先生的这一结论,对于人们全面认识易学哲学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。
于易象、易数、易理均有发明。此外,还考察了阴阳观念的流变及《易传》中的阴阳思想。他们的易学研究成果,颇能代表这一时期台湾易学文献辑佚、考注方面的总体水平。但近代以来,由于哲学与经学分离,人们往往忽视二者原有的特殊关系,乃至于对于传统经学中与哲学密切相关的易学问题也很少作出探讨。
持西周中后期说者为李镜池,这也是他三十年代所持的观点。戴先生认为,《易传》为战国末到汉初儒者所作,其思想主要渊源于易学与儒学传统。
近年来一些学者力图用现代自然科学知识,从解释学的立场对其作出新的解说。为了论述的方便,我们把这一时期的易学研究分为:《周易》经传的注译、易学史研究、易学考古、易学哲学、科学易等五个方面,分别加以讨论。
为了坚持易学史研究中的严格的历史性,本文拟将本世纪中国易学的发展以一九四九年为限,分为两大阶段。又从分析《系辞》中所谓古圣人观象制器的传说入手,考证了《易传》的作者和著作年代,并进而分析了《易经》与《易传》的关系,指出二者是时代意识不同,古史观念不同的两部书,应该分开讨论。相对于受疑古思想影响极深的高亨的《今注》,徐氏的《新注》确有新意。此易之所以为事理之学也。这三种倾向,第一种学术性较强,第二种启发意义较大,第三种则没有什么价值。沈瓞民则认为其少数篇节成书于周代,大半完成于战国,还有一部分写成于秦汉。
李景春则坚持说此书系文王所作,周公所补充。一九二八年,郭沫若在《东方杂志》发表《周易的时代背景与精神生产》一文。
不过,作为正统派的殿军,章太炎的易学研究虽然在其整个经学研究中不占重要地位,但由于其于易每发一义,几乎皆有创见,所以又多少透露出了一些新面貌。一是用现代自然科学解释传统象数易学。
出版于八十年代中期的《周易大传新注》也很值得一提,作者徐志锐有别于高亨离经解传,离传解经的做法,在强调经、传有别的同时,又注意发现二者之间的思想渊源关系,并力图兼顾义理和象数。进入八十年代,此种情况大为改观。
胡自逢著《先秦诸子易学通考》,围绕先秦诸子与《周易》的关系,从《周易》为周代通引之书,先秦诸子引述易文以立说,先秦诸子应用易义以释事理,先秦诸子之言占筮,先秦诸子说易之方式,由先秦诸子易说反观《周易》一书今存之意义等六个方面对先秦诸子的易学进行了研究。总之,台岛学者在易学文献的辑佚、考证方面成绩较为突出。帛书《六十四卦》与通行本《周易》存在着很多不同,如卦名、卦爻辞、卦序等。但最大不同之点在六十四卦的次序。
方东美先生没有专门的易学著作,但在其一系列的著作中,方先生对易学及大易精神作了很有特色的诠释。《周易事理通义》则本其事理之学通解卦爻辞及《易传》,颇有新意。
大体而言,他们在易学文献的辑佚和考注、易学史的研究、易学思想的研究、以及易学与科学的研究等方面,均有佳绩。《周易》作为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,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很大。
方先生的这一评价是十分中肯的。李学勤、朱伯崑、郑万耕、廖名春等人则持相反意见。
如殷商卜辞与《易经》筮辞的比较、《周易》筮辞的编纂、《周易》筮辞的分类、卦名、《易传》各篇的著作年代、思想等。大体说来,这本书创见很多,在经学方法上说,也是一个创例。既有理智的剖解,又有情感的认同。之后,有关《周易》的译注、浅释、白话一类的作品也纷纷面世。
使得对传统哲学的研究,常常见枝叶不见根本。建国之初,许多新老知识分子一边学习马克思主义,一边批判旧的封建正统派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哲学史观。
虽不免博杂不纯之讥,却能启发后人。(2) 易学史的研究 台岛的易学史研究起步较早,五十年代便已开始。
义理的会通,其代表人物有苏渊雷、金景芳、熊十力等。这场讨论虽然没有得出一个一致的最终结论,但却使科学易的研究影响日甚。